中国银行业 | 数字人民币的设计特点将降低试行初期的银行脱媒风险
扫码前往手机查看或分享

中国人民银行(人行)新的数字人民币体系设计和试点测试表明,传统银行将在这种新型货币的兑换、流通和支付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人民币是人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在两轮试点活动中,6家指定银行向部分个人用户发放了符合数字人民币标准的电子钱包,用户可以使用这些钱包进行指定的商业交易。中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移动宽带普及率高,在这些因素的支持下,我们预计数字人民币将作为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得到公众广泛认可。此外,数字人民币的离线功能将使其可以在缺乏网络覆盖和连接的情况下进行交易,从而提高其作为交易媒介的稳健性。

数字人民币的使用至少在最初阶段将限于零售支付交易。银行对数字人民币体系的紧密融合将促使其用户继续使用银行的零售支付服务,降低脱媒风险。居民将大量存款转换为数字人民币的动力不强,因为这将损失大量的利息收入。尽管有上述保障措施,但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更有效和更具包容性的货币基础形式亮相时将为银行带来调整风险,银行赚取在途现金利息的能力将下降,同时货币供应量组成部分的波动性可能会增加。

一旦数字人民币运行稳定,人行可能有望将指定银行数量在当前的7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并向公共领域开放数字人民币核心技术和应用接口。这种情况意味着会有更多机构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将数字人民币功能整合到其应用程序中。

整合数字人民币功能将考验银行应对相关社会和治理问题的能力,如隐私权和网络风险。未能投资于技术和流程以减少相关风险的银行可能面临整合新货币体系的成本超过潜在收益的状况。
经过多年筹备之后,人行正在将数字人民币测试扩大至全国各个地区,成为已启动数字货币计划的众多央行之一(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would compound digital disruption for banks,2020年10月19日)。人行将数字人民币定义为流通中现金(M0)的数字化版本,其内在价值由人行以中央政府信用的形式提供担保和支持(中国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可增强银行在电子支付中的作用,信用影响不一,2021年8月20日)。数字人民币的推出使人行能够在网上发行和流通法定货币,从而增强了其对中国货币和支付体系的控制。
中国从2020年开始对数字人民币及其相应的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C/EP)框架开展试点测试。迄今为止,人行披露的数字人民币体系设计和试点测试表明传统银行是该体系的主要授权运营机构,少数指定金融科技企业也参与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这种安排可确保数字人民币的推出遵照人行的指引并将在少数指定大型国有银行的管理下平稳推进。小型民营银行将处于不利地位,除非它们能够在数字人民币架构下提供相同服务。
数字人民币的应用不会损害传统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反而将为有动力进行必要投资的银行提供融入中国金融数字化下一阶段的机会。
中国是发展央行数字货币的先行者之一。人行在2014年启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并在2017年启动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C/EP)框架。自此之后,人行在多个试点城市和不同的实际商业场景进行了多个试点测试(图表1)。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成为数字人民币的另一个试点场景。

数字人民币目前的体系设计表明,传统银行将在这种新型货币的兑换、流通和支付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人民币体系将采用中心化管理模式和双层运营结构。在这个模式下,人行向指定银行发行数字人民币(第一层),这些银行向个人用户提供兑换、流通、支付和存款服务。当前体系中还有其他指定非银行商业运营机构(第二层),但这些机构只能为社会公众提供流通和支付服务。
具体而言,人行已将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和一家互联网银行(即网商银行)列为指定银行运营机构。这6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工行,A1/稳定,baa1)1、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建行,A1/稳定,baa1)、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行,A1/稳定,baa1)、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农行,A1/稳定,baa2)、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邮储银行,A1/稳定,baa2)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行,A2/稳定,baa3)。国内主要互联网银行之一、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A1/稳定)金融子公司蚂蚁金服持股的网商银行于2021年5月成为第7家指定商业银行,并已开始向少数指定用户进行电子钱包服务试点。我们预计,今后将有更多银行能够提供数字人民币服务,以体现数字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小型民营银行将处于不利地位,除非它们能够在数字人民币架构下提供相同服务。
虽然数字人民币的运营不依赖于有银行账户的用户,但中国数字人民币体系的设计令6家国有银行在整合数字人民币服务与其银行职能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人行已经在多个一线和二线城市进行了两轮试点(图表2)。在这些试点活动中,6家指定银行在2021年3月向部分个人用户推出了符合数字人民币标准的电子钱包,用户可以使用这些钱包进行指定的商业交易。

据地方媒体和参与试点活动的用户称,6家指定银行的应用程序允许用户在指定的商业场景中进行数字人民币支付,如购买地铁票及在指定商户购物等。
截至2021年6月30日,这些试点活动已开立个人电子钱包2,090万个、对公钱包350万个,累计交易笔数超过7080万笔,金额达人民币345亿元,涉及的商业场景超过130万个,包括便利店、售票点、超市和购物中心。这些交易为企业对消费者(B2C)、消费者对企业(C2B)或消费者对消费者(C2C)。

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将对指定的六大国有银行具有正面信用影响,受益于运营银行的地位,这些银行在初期阶段将主导数字人民币交易。数字人民币一旦被广泛接受,将为运营银行提供一个具吸引力的平台,可加大其对年轻客户的吸引力,并在网络支付市场上与金融科技公司竞争。
银行有很强的动力将数字人民币功能整合至其应用程序,因为它们可以利用数字人民币的便捷性,重新获取自2000年以来的10-15年中迁移到金融科技平台的一些数字支付流量。
数字人民币与实物纸币和硬币一样,对其付款方或接收方均不产生任何交易费用,该特点将令其作为便捷的法定货币形式获得公众广泛认可。目前,金融科技平台向个人用户收取兑出费,向企业用户收兑入费。
中国多数地区已建立的完善的网络基建和广泛的宽带移动覆盖可支持这些技术,国内已经非常普遍的无现金支付环境就证明了这一点。
此外,数字人民币还可以通过硬钱包实现离线功能,硬钱包可安装在安全芯片、IC卡、NFC移动设备和物联网平台等各类设备。这一特点使得用户可在农村地区等互联网接入受限的地方使用数字人民币,并增加了数字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的稳健性。数字人民币的离线功能令其比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在线支付服务更具优势,并增强了银行为欠发达地区用户提供普惠支付服务的能力。
我们预计数字人民币的潜在用户群将远大于试点的用户群,这将为支持机构(特别是指定运营银行)带来可观的规模。
数字人民币将给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如人行试点计划所建议的那样,至少在实施的初始阶段,这一新货币形式将主要服务于零售支付交易。银行对数字人民币体系的紧密融合将会促使数字人民币用户使用银行的零售支付服务。
我们预计人们出于储蓄目的将存款转为数字人民币的规模较小。与银行存款相比,数字人民币余额作为储蓄工具的竞争力并不强,因为数字人民币被人行定位于M0,不计付利息。中国的3个月存款利率目前约为1.35%,远高于许多其他经济体,例如利率为负的日本和欧元区等,因此中国居民将大量存款转换为数字人民币的动力不强。我们预计数字人民币用户会将数字货币视为流通中的纸币,并保留少量余额用于日常交易之需。
目前数字人民币体系的重点是零售支付功能,这也将令新货币形式对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降到最低。企业客户仍将是中资银行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中国政府将企业电子钱包开立的资格条件限定为与个人数字人民币用户开展直接交易的公司。此外,在现阶段政府还禁止银行通过数字人民币发放企业贷款。
作为银行在数字零售支付市场的竞争对手,金融科技公司在数字人民币发展的初期阶段将处于不利地位,因为这些公司无法直接提供存款与数字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服务。目前还不确定金融科技公司能否直接提供其他数字人民币服务,或者网商银行被列为运营银行是否意味着这些公司必须通过其获授权的银行子公司提供服务。尽管如此,我们预计中国人民银行最终会允许金融科技在线支付平台纳入数字人民币功能,以扩大数字货币的用户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人民币可能会削弱银行赚取在途资金利息的能力。与其他支付方式相比, 数字人民币在央行层面支付即结算的特点将加速资金周转,缩短中途流转时间2。广泛采用数字人民币会减少在途资金规模,从而降低整个支付和结算系统的资产负债规模。
数字人民币的启动不会损害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但希望将新型货币纳入现有业务的银行需要增加投资,在目前的初步阶段此举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负面信用影响。
7家指定银行面临将数字人民币纳入其现有流程的迫切需求,正率先进行相关投资。
但一旦数字人民币运行稳定,人行可能会将指定银行数量在最初的7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并向公共领域开放数字人民币核心技术和应用接口。
这种情况意味着会有更多机构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将数字人民币功能整合到其应用程序中。银行的一般及管理费用将因相关的研发、系统升级和人才招聘支出增加而上升。
但是,银行不太可能从提供人民币兑换和流通服务中获得直接手续费收入。人行规定,按照平等对待数字货币和实物货币的原则,银行不得就此类服务向个人客户进行收费,也不能对从个人接收数字人民币的企业收费。
除了涉及大量的投资支出外,整合数字人民币会考验银行解决数字货币普及带来的社会和治理问题的能力。
其中一个问题是个人隐私保护和允许对违规行为进行适当监督之间的平衡。根据其设计,数字人民币的交易可在银行账户外进行。未开通银行账户的个人可只需通过手机号码开设的匿名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支付。在中国临时旅行的外国人也可开设满足日常支付需求的数字人民币钱包,无需开设国内银行账户。
内在的匿名性使各银行难以监测其平台上交易的数字人民币来源和合法性。对监管机构而言,这也带来了账户黑客和漏洞、电话诈骗、网络赌博、洗钱和逃税等非法犯罪活动风险。
人行于2021年7月发表的白皮书中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的可选方案。根据该文件,数字人民币一大关键设计特点是能保持不同类型电子钱包交易方的“可控匿名”(图表4)。
根据人行的设计,基础版的电子钱包将对用户提供较高的匿名保护。但这些版本只提供有限功能且仅支持小额交易,用户也可安装支持金额更高和更复杂交易的高级版本。选择高级版本将需要更多的个人信息和复杂的申请程序,与开立银行账户所需程序相当。

除了隐私问题,提供电子钱包平台的银行还需处理各种网络风险,包括意外系统故障和潜在的滥用和误用。
虽然银行在数字化计划中已需考虑上述风险,但由于银行的应用程序需在多个平台上运行,整合数字人民币的功能带来更大的复杂性。例如,银行用于保护在线账户的安全协议可能不适用于电子钱包。
从信用角度而言,由于可能涉及的法律、声誉和财务风险,对这些问题的审慎管理将成为银行数字化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投资于技术和流程以减少相关风险的银行可能面临整合新货币体系的成本超过潜在收益的状况。

1.本报告中的银行评级依次为银行存款评级、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如有)和调整后基础信用评估。
2.与其他支付渠道相比,数字人民币不需要中间环节的结算和清算,因此大大减少了交易时间和在途现金规模。
此报告是于2021年11月10日发表的穆迪报告Banks – China:Design of e-CNY will minimize risk of bank disintermediation in its initial phase的中文翻译本。(中文为翻译稿,如有出入,以英文为准)
本报告并非信用评级行动公告。对于本报告中涉及的任何信用评级,请参阅www.moodys.com发行人/实体专页上的评级索引,了解最新评级行动信息和评级历史。
© 2021,穆迪公司 (Moody's Corporation)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 、Moody's Analytics, Inc.和/或其许可人及关联公司 (统称“穆迪”)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穆迪信用评级关联公司所发布的信用评级是他们对实体、信用承诺、债务或债务证券的相对未来信用风险的当前意见,穆迪出版的材料、产品、服务和信息 (统称 “出版物”) 可能包括该等当前意见。穆迪将信用风险定义为某实体可能无法履行其到期的合同财务义务的风险,以及在发生违约或损害事件时的预计财务损失。关于穆迪信用评级所指的合同财务义务的种类的信息请见相关的穆迪评级符号和定义出版物。信用评级并不针对任何其他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性风险、市场价值风险或价格波动。信用评级、非信用评估 (“评估”) 以及穆迪出版物中包括的其他意见并非对当前或历史事实的陈述。穆迪出版物也可能包括由 Moody's Analytics, Inc.和/或其关联公司发布的以量化模型为基础的信用风险预测以及相关的意见或评论。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及出版物并不构成或提供投资或财务建议,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及出版物亦非关于购买、出售或持有特定证券的推荐意见,也不能提供该等意见。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均不会评论某项投资是否适合任何特定投资者。穆迪发布信用评级、评估和其他意见及出版其出版物之时预期并理解每位投资者将以应有的谨慎态度自主研究和评估其考虑购买、持有或出售的每项证券。
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不适于零售投资者的使用,如零售投资者在做投资决定时使用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或出版物,将是草率且不合适的。如有疑问,您应与您的财务顾问或其他专业顾问联系。
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受法律 (包括但不限于版权法) 保护,未经穆迪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方式或途径对该等信息全部或部分进行复制或翻印、重新包装、进一步传播、传送、散布、分发或转售,或存储供日后任何上述目的使用。
任何人不得将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作为基于监管目的而定义的基准 (benchmark),亦不得以可能导致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 被视为基准的任何方式使用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
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系穆迪从其相信为准确和可靠的来源获得。然而,由于可能会出现人为或机械错误以及其他因素,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按“原样”提供,不附带任何形式的保证。穆迪会采取所有必要措施,使其在授予信用评级时采用的信息具备足够质量,并来自穆迪认为是可靠的来源,包括独立的第三方来源 (如适当) 。但穆迪并非审计机构,亦不能对评级过程或准备其出版物时收到的信息在每个情况下均独立地进行核实或确认。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因本文所载信息、或本文所载信息的使用或未能使用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任何间接、特殊、后果性或附带性损失或损害,穆迪及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和供应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即便穆迪或其任何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或供应商被事前告知该等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包括但不限于:(a) 任何当前或未来的利润损失或 (b) 因并非穆迪特定信用评级的评级对象的金融工具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因本文所载信息、或本文所载信息的使用或未能使用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直接或补偿性损失或损害,穆迪及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和供应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由穆迪或其任何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或供应商的疏忽 (为避免疑问,不包括法律规定不得排除的欺诈、故意不当作为或任何其他类型责任) 、或其控制范围内或超出其控制范围的偶发事件而导致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直接或补偿性损失或损害。
穆迪不以任何形式或方式对任何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或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适销性或特定用途适用性提供或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穆迪公司 (“MCO”) 全资拥有的信用评级子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谨此披露:多数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评级的债务证券 (包括公司债和市政债、债券、票据和商 业票据) 和优先股的发行人,在授予任何信用评级之前已同意向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支付 1,000 美元至约 5,000,000 美元不等的信用评级意见和服务费用。MCO及穆迪投资者服务亦执行政策及程序以便保持穆迪投资者服务信用评级及信用评级过程的独立性。关于 MCO 董事与被评级实体之间,及获穆迪投资者服务信用评级并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报告其在 MCO 持股 5% 以上的各实体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的信息每年会在www.moodys.com“投资者关系—公司治理—董事及股东关联政策”栏内刊登。
仅针对澳大利亚的额外条款:任何出版到澳大利亚的本文件均依据下述穆迪关联公司的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发布: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Pty Limited,澳大利亚商业注册号码 (ABN) :61 003 399 657,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号码 (AFSL) :336969;及/或 Moody's Analytics Australia Pty Ltd,澳大利亚商业注册号码 (ABN) :94 105 136 972,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号码 (AFSL) :383569 (视情形而定) 。本文件仅向2001年公司法 (Corporations Act 2001) 第761G条所定义的“批发客户”提供。如您继续在澳大利亚境内浏览本文件,即代表您向穆迪表示您为“批发客户”或代表“批发客户”浏览本文件,您或您代表的实体均不会直接或间接向2001年公司法 (Corporations Act 2001) 第761G条所定义的“零售客户”发布本文件或其内容。穆迪信用评级是针对发行人债务的信用度的意见,并非对零售投资者可获 取的发行人股票证券或任何形式的证券的意见。
仅针对日本的额外条款:Moody's Japan K.K. (“MJKK”) 是 Moody's Group Japan G.K.的全资信用评级子公司,而后者由穆迪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Moody's Overseas Holdings Inc.全资所有。Moody's SF Japan K.K. (“MSFJ”) 是 MJKK 的全资信用评级子公司。MSFJ不属于美国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 (“NRSRO”) 。因此,MSFJ授予的信用评级是非NRSRO信用评级。非 NRSRO信用评级由非NRSRO的实体授予,因而受评债务无资格享受美国法律项下的某些待遇。MJKK和MSFJ是日本金融服务厅注册的信用评级机构,其注册号分别为FSA Commissioner (Ratings) 2号和3号。
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谨此披露:多数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评级的债务证券 (包括公司债和市政债、债券、票据和商业票据) 和优先股的发行人,在授予任何信用评级之前已同意向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支付 125,000 日元至约 550,000,000 日元不等的信用评级意见和服务费用。
MJKK 和 MSFJ 亦执行相关政策及程序,以遵守日本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