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区可持续金融 | 大力推动可持续金融将为区域金融中心带来信用益处
扫码前往手机查看或分享
亚太区多个主要经济中心正努力通过各种举措成为可持续金融中心,包括制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信息披露标准、开发绿色金融分类标准,以及发布可持续债券指引或主权债券基准。上述趋势将促进向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未来转变,同时可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支持经济增长,从而对亚洲企业和政府产生信用益处。
大力推动可持续金融和ESG政策发展将便于亚洲企业和跨国公司制定更强有力且更一致的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报告及目标设定,从而令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能了解和应对其贷款和投资组合中的气候和ESG风险。气候信息披露详尽、减排目标宏大且实施战略有效的企业将最有能力缓解碳转型风险,获得资本支出的可持续融资渠道,并掌握新兴绿色经济机遇。
发达的可持续金融中心可推动金融产品和数据解决方案的创新,从而满足对可持续债务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此外,可持续金融生态系统能带来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新工作岗位,长远而言将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多样化发展。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Aa3/稳定)仍将发挥其重要的桥梁作用,连接全球资本与中国(A1/稳定)内地企业和政府对绿色经济转型的资金需求。新加坡(Aaa/稳定)将利用其在东南亚的领先金融市场地位来支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北京、上海、首尔和东京等国内资本市场成熟的其他区域金融中心将受益于其庞大的国内发行人群体、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其与国际可持续金融标准的逐步接轨。
亚太区多个主要经济中心正努力通过各种举措成为可持续金融中心,包括制定ESG信息披露标准、开发绿色金融分类标准,以及发布可持续债券指引或主权债券基准。
我们预计这一趋势将会加强,从而为亚太区的投资界提供支持。未来几年,亚太区投资界在进行风险管理和决定投资配置时将日益重视ESG和可持续发展。普华永道预计,全球来看亚太区的ESG资产管理规模(AUM)的增长速度最快,预计到2026年将从2021年的1.0万亿美元增加到3.3万亿美元1。
建立可持续金融中心将促进向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未来转变,同时可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支持经济增长,从而对亚洲企业和政府产生信用益处。
创建可持续金融中心将有助于亚太区政府制定更广泛的气候政策和承诺。亚太区多数主要经济体已宣布或提出国家级的净零排放目标,其中日本(A1/稳定)和韩国(Aa2/稳定)已将净零排放目标写入法律(图表1)。
可持续金融中心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努力建立透明和符合国际标准的气候和可持续金融政策,提供资助与支持计划,并积极参与可持续债务的发行。新加坡、香港、北京和东京等亚太区经济和金融中心一直积极争取成为国际可持续金融中心(图表2)。
上述地区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提供激励计划,以弥补发行可持续债务的费用;为市场参与者制定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提供明确的准则和门槛,界定符合绿色金融标准的经济活动;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ESG信息披露;直接发行绿色或可持续主权债券。
除了激励措施和正式的市场指引以外,发行主权可持续债券也是政府引导更多私营资本流向绿色和可持续投资的有力工具。主权政府可通过提供优质基准来增加市场流动性,并鼓励其他潜在的贴标债券发行人发债。
例如,2023年香港成功发售57.5亿美元等值的美元、欧元及人民币绿色债券,为具有环境效益和推动香港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提供资金。此外,2022年8月新加坡发行24亿新元(18亿美元)的50年期主权绿色债券,该笔债券是全球期限最长的主权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将根据新加坡绿色债券框架投资于长期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资产组合。
绿色债券原则和绿色金融分类标准也有助于为当地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最新进展包括2022年8月《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的发布,该原则符合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发布的《绿色债券原则》等国际标准。该原则收紧了相关规定,意味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必须100%用于绿色项目,高于以往不低于70%的资金比例要求。这将提高中国发行人的绿色债券质量,并支持这个全球第二大的绿色债券市场的持久发展。
亚洲多个市场正迅速推出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2021年,东盟分类方案委员会发布《东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这个以原则为基础的分类标准为东盟2各国提供了参考点,帮助各国设计和实施其自身的分类标准,并支持其国内乃至整个地区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发展。个别市场已经推出或正在推出其自身的分类标准。
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在亚太区也日益普遍,原因是此类计划可弥补发行可持续债务的部分或全部相关额外成本,从而为发行人提供直接的金融激励。例如,香港的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可覆盖合资格的一般债券发行费用的一半,每笔发行的资助上限为250万港元(约合318,473美元),并可全额覆盖合资格的外部评审费用,每笔发行的资助上限为80万港元(约合101,913美元)。
正如我们在2023年ESG展望(2023 ESG outlook)中所指出,企业脱碳承诺正面临更严格的审查。亚洲企业(尤其是从事碳密集型行业的企业)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来源于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要求企业明确阐明其脱碳目标并实施可靠的脱碳计划。
亚洲经济增长目前主要由化石燃料推动。根据国际能源署(图表3),2010-2019年能源供应的增长大部分由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驱动,相比之下,欧洲和美国(Aaa/稳定)的化石燃料大幅减少,可再生能源增加。
根据我们的ESG评级方法,亚太区受评企业发行人中,17.6%的碳转型风险敞口为高度或极度负面,在所有地区中最高。亚洲发电企业和煤炭开采企业尤其面临碳转型风险,44.9%的企业的碳转型风险敞口为高度或极度负面,相比之下,美洲以及欧洲、中东和非洲同业的比例分别为19.0%和12.4%。亚洲的煤炭生产企业和发电企业正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实现业务多元化,其中主要投资于可再生能源。通过可持续金融市场来募集资本,企业将可支持此类脱碳举措。
随着当地可持续金融市场日趋成熟,ESG风险管理较先进、透明度较高和转型计划较可靠的企业走向低碳未来时将更有能力缓解相关信用影响。根据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2022年状况报告》,亚太区企业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已在迅速改善。亚太区的信息披露水平位居第二,仅次于欧洲。2021年亚太区企业按照TCFD建议进行信息披露的平均披露水平为36%,较2019年增长了11%3。
从贷款人和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高质量的可持续金融工具发行可能会对违约和投资风险敞口产生影响。例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3年以来中国绿色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低于0.8%,而所有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约为1.7%。这些结果与我们最近对项目融资银行贷款的全球研究相符,该研究表明可持续项目融资银行贷款的违约率往往低于非可持续项目融资银行贷款。然而,我们发现合同安排、信贷周期阶段、司法管辖权、行业和特殊项目风险的差异比可持续发展资质本身更能推动这一趋势。
过去几年,可持续金融活动规模已显著扩大,并成为亚太区债务资本市场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韩国和日本在亚太区可持续债务的发行中占主导地位,2022年占比超过79%(图表4),过去3年其市场规模已大幅增长(图表1)。亚洲开发银行(亚行,Aaa/稳定)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Aaa/稳定)等总部设于亚太区的多边开发银行也积极发行可持续融资工具,为亚太区的绿色和社会需求提供资金。
随着政策和监管机构的支持进一步推动区内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发展,我们预计亚太区可持续债券发行在整体债务市场中的渗透率将继续提升(图表5)。在中国内地,可持续债券的渗透率较高且相对稳定。在韩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等其他地区,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GSSS债券)的发行额占债务总余额的百分比已大幅上升。
发达的可持续金融中心可推动金融产品和数据解决方案的创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支持GDP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这将对当地经济和企业产生正面信用影响。
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贴标债券的投资需求日益增长,这将推动产品创新。可持续债务工具的种类已经从绿色债券扩展到更广泛的债务工具,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蓝色债券4和社会责任债券。
亚洲企业已积极参与创新的绿色解决方案。例如,根据香港联交所发布的案例研究,2020年希慎兴业有限公司(Baa1/稳定)签订了一项14.9年期、1.25亿美元的跨货币互换协议,其中5年期ESG关键绩效指标(KPI)涉及一项碳减排目标以及一项持续纳入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基准指数的要求。最近的创新方案是2023年由香港特区政府发行的8亿港元(1.019亿美元)代币化绿色债券,这是全球首批由政府发行的代币化绿债。
缺乏ESG数据和潜在的“漂绿”风险是可持续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亚太区各国政府正在启动支持ESG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的计划,以缓解这一问题。例如在2022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推出新的ESG金融科技中心,以技术解决方案支持业界的可持续发展举措。上海和北京等中国内地主要金融城市也建立了其自身的大数据中心,这些大数据中心拥有大量与潜在绿色项目相关的政府数据、被投资公司的商业登记信息等,政府也鼓励这些由政府所有的数据中心建立在线平台,以加强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的可持续金融数据共享。
可持续金融生态系统将在可持续金融和气候金融领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此外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政府均推出计划,为其公民的ESG相关知识和教育提供补贴。
增加金融产品创新和就业机会将可支持经济多元化,并提高金融业对GDP的贡献。自2019年可持续金融和ESG投资逐渐成为新的增长趋势以来,金融业对香港和新加坡实际5GDP增长的贡献正一直稳步增长(图表6)。
亚太区主要城市将打造其独特的定位,从而提高其在可持续金融方面的竞争力。
香港可发挥其重要的桥梁作用,连接国际资本与中国内地企业和政府对绿色经济转型的资金需求,以实现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6一体化建设的国家战略。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启动以来,香港在中国内地绿色经济转型的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金融机构也从中受益。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的数据,2021年内地实体占香港可持续债务总发行量的80%以上。大湾区各地方政府也在香港发行境外可持续发展债券。例如,2022年深圳市发行了人民币50亿元(7.28亿美元)离岸地方政府债券,包括3年期绿色债券和5年期蓝色债券。在此之前,2021年深圳市在香港发行了人民币39亿元(5.67亿美元)地方政府绿色债券。
同时,我们预计新加坡将利用其在东南亚领先的金融市场地位,支持该地区的绿色经济转型和气候适应计划。我们认为东南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但也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根据Environmental Finance的数据,自2019年以来,东南亚实体发行的可持续债务中,61%以上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新交所)上市。新交所也在采取积极措施来提升其地位,例如近期推出了一项新计划,对绿色、社会以及可持续固定收益证券进行认证,以便投资者能够识别在发行时符合特定标准的投资,并应对市场对于“漂绿”的担忧。
北京、上海、首尔和东京等其他区域中心拥有相对深厚的国内资本市场基础,这些城市将持续收益于其庞大的国内发行人群体。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将可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效率,进而提升其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各地监管机构均采取措施,例如2021年中国和欧盟推出了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以避免可持续金融市场碎片化发展,并为符合条件的可持续项目提供更为明确的参考。此外,这些区域中心的本土经济体也推出了自身的分类法和路线图,包括韩国型绿色分类体系和日本气候转型金融基本指南,这些分类法符合ICMA《气候转型融资手册》等全球标准。
1.请参阅2022年普华永道报告Assets and wealth management revolution 2022: exponential expectations for ESG
2.东盟成员国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3.请参阅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 (TCFD)《2022年状况报告》。
4.侧重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养护。
5.经过通胀调整后
6.粤港澳大湾区由华南地区的11个城市组成,其中香港、深圳、广州和澳门作为核心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是中国的国家计划,旨在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创新中心、全国绿色转型标杆和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新模式,另一个目标是将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此报告是于2023年04月18日发表的穆迪报告Sustainable Finance – AsiaPacific:Focus on sustainable finance to provide credit benefits for regional hubs的中文翻译本。(中文为翻译稿,如有出入,以英文为准)
本报告并非信用评级行动公告。对于本报告中涉及的任何信用评级,请参阅 https://ratings.moodys.com发行人/交易专页,了解最新评级行动信息和评级历史。
© 2023,穆迪公司 (Moody's Corporation)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 、Moody's Analytics, Inc.和/或其许可人及关联公司 (统称“穆迪”)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穆迪信用评级关联公司所发布的信用评级是他们对实体、信用承诺、债务或债务证券的相对未来信用风险的当前意见,穆迪出版的材料、产品、服务和信息 (统称 “出版物”) 可能包括该等当前意见。穆迪将信用风险定义为某实体可能无法履行其到期的合同财务义务的风险,以及在发生违约或损害事件时的预计财务损失。关于穆迪信用评级所指的合同财务义务的种类的信息请见相关的穆迪评级符号和定义出版物。信用评级并不针对任何其他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性风险、市场价值风险或价格波动。信用评级、非信用评估 (“评估”) 以及穆迪出版物中包括的其他意见并非对当前或历史事实的陈述。穆迪出版物也可能包括由 Moody's Analytics, Inc.和/或其关联公司发布的以量化模型为基础的信用风险预测以及相关的意见或评论。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及出版物并不构成或提供投资或财务建议,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及出版物亦非关于购买、出售或持有特定证券的推荐意见,也不能提供该等意见。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均不会评论某项投资是否适合任何特定投资者。穆迪发布信用评级、评估和其他意见及出版其出版物之时预期并理解每位投资者将以应有的谨慎态度自主研究和评估其考虑购买、持有或出售的每项证券。
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不适于零售投资者的使用,如零售投资者在做投资决定时使用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或出版物,将是草率且不合适的。如有疑问,您应与您的财务顾问或其他专业顾问联系。
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受法律 (包括但不限于版权法) 保护,未经穆迪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方式或途径对该等信息全部或部分进行复制或翻印、重新包装、进一步传播、传送、散布、分发或转售,或存储供日后任何上述目的使用。
任何人不得将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作为基于监管目的而定义的基准 (benchmark),亦不得以可能导致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 被视为基准的任何方式使用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
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系穆迪从其相信为准确和可靠的来源获得。然而,由于可能会出现人为或机械错误以及其他因素,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按“原样”提供,不附带任何形式的保证。穆迪会采取所有必要措施,使其在授予信用评级时采用的信息具备足够质量,并来自穆迪认为是可靠的来源,包括独立的第三方来源 (如适当) 。但穆迪并非审计机构,亦不能对评级过程或准备其出版物时收到的信息在每个情况下均独立地进行核实或确认。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因本文所载信息、或本文所载信息的使用或未能使用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任何间接、特殊、后果性或附带性损失或损害,穆迪及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和供应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即便穆迪或其任何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或供应商被事前告知该等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包括但不限于:(a) 任何当前或未来的利润损失或 (b) 因并非穆迪特定信用评级的评级对象的金融工具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因本文所载信息、或本文所载信息的使用或未能使用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直接或补偿性损失或损害,穆迪及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和供应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由穆迪或其任何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或供应商的疏忽 (为避免疑问,不包括法律规定不得排除的欺诈、故意不当作为或任何其他类型责任) 、或其控制范围内或超出其控制范围的偶发事件而导致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直接或补偿性损失或损害。
穆迪不以任何形式或方式对任何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或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适销性或特定用途适用性提供或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穆迪公司 (“MCO”) 全资拥有的信用评级子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谨此披露:多数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评级的债务证券 (包括公司债和市政债、债券、票据和商 业票据) 和优先股的发行人,在授予任何信用评级之前已同意向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支付 1,000 美元至约 5,000,000 美元不等的信用评级意见和服务费用。MCO及穆迪投资者服务亦执行政策及程序以便保持穆迪投资者服务信用评级及信用评级过程的独立性。关于 MCO 董事与被评级实体之间,及获穆迪投资者服务信用评级并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报告其在 MCO 持股 5% 以上的各实体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的信息每年会在www.moodys.com“投资者关系—公司治理—董事及股东关联政策”栏内刊登。
仅针对澳大利亚的额外条款:任何出版到澳大利亚的本文件均依据下述穆迪关联公司的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发布: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Pty Limited,澳大利亚商业注册号码 (ABN) :61 003 399 657,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号码 (AFSL) :336969;及/或 Moody's Analytics Australia Pty Ltd,澳大利亚商业注册号码 (ABN) :94 105 136 972,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号码 (AFSL) :383569 (视情形而定) 。本文件仅向2001年公司法 (Corporations Act 2001) 第761G条所定义的“批发客户”提供。如您继续在澳大利亚境内浏览本文件,即代表您向穆迪表示您为“批发客户”或代表“批发客户”浏览本文件,您或您代表的实体均不会直接或间接向2001年公司法 (Corporations Act 2001) 第761G条所定义的“零售客户”发布本文件或其内容。穆迪信用评级是针对发行人债务的信用度的意见,并非对零售投资者可获 取的发行人股票证券或任何形式的证券的意见。
仅针对日本的额外条款:Moody's Japan K.K. (“MJKK”) 是 Moody's Group Japan G.K.的全资信用评级子公司,而后者由穆迪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Moody's Overseas Holdings Inc.全资所有。Moody's SF Japan K.K. (“MSFJ”) 是 MJKK 的全资信用评级子公司。MSFJ不属于美国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 (“NRSRO”) 。因此,MSFJ授予的信用评级是非NRSRO信用评级。非 NRSRO信用评级由非NRSRO的实体授予,因而受评债务无资格享受美国法律项下的某些待遇。MJKK和MSFJ是日本金融服务厅注册的信用评级机构,其注册号分别为FSA Commissioner (Ratings) 2号和3号。
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谨此披露:多数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评级的债务证券 (包括公司债和市政债、债券、票据和商业票据) 和优先股的发行人,在授予任何信用评级之前已同意向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支付 125,000 日元至约 550,000,000 日元不等的信用评级意见和服务费用。
MJKK 和 MSFJ 亦执行相关政策及程序,以遵守日本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