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 | 电动汽车的旺盛需求足以缓解原材料和高投资相关风险
扫码前往手机查看或分享

对于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而言,未来10年强劲的需求大体能够抵消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上升、较高的资本支出,以及持续存在的执行风险。对于多数受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它们在全球同业中属于规模最大的企业,其收入增长以及顺畅的股权融资渠道带来的财务缓冲可支撑其信用质量。

立法目标、监管要求和财政激励将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刺激纯电动汽车市场。更为丰富的产品选择和更高的消费者接受程度也将促进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我们预计未来10年汽车制造商的产品结构将从传统燃油车稳步向纯电动汽车倾斜。强劲的纯电动汽车销售增长将提高电动汽车电池需求,进而支持产品定价,并降低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的单位固定成本。

鉴于需求增长强劲,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可以继续将成本大部分转嫁给汽车制造商。同时,较高的原材料价格将鼓励加大对矿物开采和原材料加工的投资,从而增加供应。我们预计这可以实现更好的供需平衡。此外,受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可以与不同地区的矿产和原材料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或对其进行投资,以确保其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另外,电动汽车电池和纯电动汽车设计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可降低原材料使用密集度,而更多的电动汽车电池回收再利用也可补充原材料供应。

我们预计,受评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Baa1/正面)、LG新能源(Baa1/稳定)、SK Innovation Co. Ltd. (SKI,Baa3/负面)和松下控股株式会社(Baa1/稳定)中的多数将能够管控诸如电动汽车电池产能快速扩张相关的主要风险。具体风险包括庞大的资金需求、生产良率管理以及质量控制。上述受评企业的行业领先地位、良好的专业技能、通过投资合资企业与客户进行合作,以及顺畅的融资渠道将缓解上述风险。
未来10年,纯电动汽车的迅速增长将持续拉动电动汽车电池需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多数受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原材料价格高企、产能扩张相关重大投资以及持续存在的执行风险。在收入增长和顺畅的股权融资渠道带来财务缓冲之下,多数受评企业宁德时代(Baa1/正面)、LG新能源(Baa1/稳定)、SK Innovation Co. Ltd. (SKI,Baa3/负面)和松下控股株式会社(Baa1/稳定)中的多数能够维持强劲的信用质量。
我们估算,电动汽车电池的强劲需求将使4家受评企业的总计电池相关收入在2023年增长约38%至920亿美元1,在2024年增长约57%至1,260亿美元,而上述4家企业均位居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之列(见图表1)2。以容量衡量,上述受评企业合计占全球销量的60%以上。我们认为电动汽车电池的强劲需求将使上述企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客户,即汽车制造商,而这有助于维护其盈利能力。同时,它们可以通过强劲的销量增长实现更好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能够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其较大的规模也将提升受评企业在原材料采购方面的议价能力,这同样将有助于控制可变成本。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强劲的收入增长也将有助于这些企业生成现金流,从而支持其资本投资。

同时,多数受评企业,它们是上市企业3,它们多数股权融资渠道顺畅,这使其能够建立强劲的财务缓冲。上述企业市值较大,能够通过增发进行股权融资。例如,2022年6月宁德时代通过定向增发募集了人民币449亿元(67亿美元)的资金。
未来10年纯电动汽车的强劲增长将获得供给和需求因素的支撑。立法目标、监管要求和财政激励将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刺激纯电动汽车市场。更为丰富的产品选择和更高的消费者接受程度也将促进纯电动汽车的销售。我们预计未来10年汽车制造商的产品结构将从传统燃油车稳步向纯电动汽车倾斜。强劲的纯电动汽车销售增长将提高电动汽车电池需求,进而支持产品定价并降低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的单位固定成本。
我们预计,到2030年,纯电动汽车在全球轻型汽车销量中的份额将从目前的10%左右增长到三分之一以上,到2035年将增长至接近一半。如图表2所示,2022年全球纯电动车销量达到800万辆左右,预计未来10年将大幅增长。我们的高端和低端情景假设反映了各种因素的差异,包括消费者偏好和可负担性、经济考虑因素(包括纯电动汽车与其他技术的相对定价)、充电基础设施的可用性、其他碳减排技术(包括电子燃料和燃料电池)的可用性以及政府监管和立法。

未来10年,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预计将超越其他替代燃料汽车。例如,我们预计到2030年,由于生产额外的驱动系统成本较高且政府补贴下降,插电式混动汽车将仅占全球轻型汽车销量的7%。受成本竞争力所限,到2030年,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也将有限。与此同时,我们继续预计传统的内燃机技术,包括轻混和传统混合动力汽车在多年内仍有需求,尤其是在充电基础设施有限的新兴国家和地区。
我们还预计,随着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提高,电动汽车未来单辆车的电池平均容量(千瓦时)将上升。这一点结合纯电动汽车销量加速增长,将支持以吉瓦时(Gwh)衡量的电动汽车电池销量增长。
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与纯电动汽车销量正相关系通常也转化为在我们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框架下对碳转型风险的正面敞口。受评企业将受益于通过增加纯电动汽车销量来减少碳排放的全球趋势。
拉动纯电动汽车销售的供给和需求因素
立法目标、监管要求和财政激励。这些措施将刺激纯电动汽车的供给和需求,进而支持这些汽车的销售。立法目标包括在特定时间内减少或逐步淘汰传统燃油车的销售。监管要求的形式包括对汽车制造商实施日益严格的燃油效率和排放要求,从而鼓励其在销售结构中增加燃油效率较高、排放量较低的纯电动汽车的比例。财政激励包括为消费者购买和拥有纯电动汽车提供财政补贴,并推出政策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和电动汽车电池产能的发展。
更丰富的产品选择。根据立法目标和监管要求,全球多数汽车制造商都制定了计划来提高纯电动汽车销售的比例。为了实现目标,汽车制造商正引进更丰富的纯电动汽车车型,以满足不同群体和地区的客户。这将鼓励客户购买最适合的纯电动汽车,从而拉动销售。
更高的消费者接受程度。随着汽车制造商产品结构的调整、纯电动汽车性能的改善以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提高,我们认为未来10年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将会提高。过去几年的增长率和增长量都呈现升势。2021年和2022年,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分别增长125%和70%左右,分别达到约500万辆和800万辆。热门纯电动汽车庞大的储备订单和较长的交付等待期也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汽车的接受程度和拥有意愿。
强劲的纯电动汽车销售将支持产品定价并降低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的单位固定成本
汽车制造商对电动汽车电池的强劲需求将支持受评企业的相关产品定价。供需格局也有利于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因为在产能和运营能力方面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先企业数量不多,而且电动汽车电池的替代品选择也有限,原因是电动汽车电池定制化程度较高。
因此,我们预计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会将上涨的成本大部分转嫁给汽车制造商,原因是其具有较强的议价和定价能力。我们预计此类企业能够保持或提高盈利能力,除非面临重大运营或召回问题。
除了有利于产品定价以外,强劲的纯电动汽车销售增长也有助于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降低其单位固定成本。其可以通过强劲的销量增长实现更好的规模经济效应,将折旧和研发等固定成本分摊到更大规模的销量上,从而降低单位固定成本。此外,其较大的规模也将提升其在原材料采购方面的议价能力,这将有助于控制可变成本。
我们预计较高的原材料价格和供应稳定性对受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的相关风险可控。除了较强的定价能力令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能够将上涨的成本大部分转嫁给客户以外,我们还识别出其他6个可抵消风险的因素。
如下文图表5所示,这些因素为:上游采矿和下游化工企业加大对矿物开采和原材料加工的投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与矿物和原材料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或对后者进行投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致力降低原材料使用密集度;电池的技术创新;纯电动汽车设计的创新;电动汽车电池的回收再利用。
在需求旺盛、供应中断(包括俄乌军事冲突)和采矿产能扩张有限的情况下,过去几年锂和镍的价格大幅上涨,并持续高于历史水平。虽然近期价格有所调整,但仍高于2021年初的水平(图表3和图表4)。由于某些原材料的资源仅集中在少数地区,因此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供应稳定性也是电动汽车电池制造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例如,全球大部分的钴供应量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B3/稳定)。



我们预计未来2-3年4家受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将继续大举投资,从而提高产能,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但是,这些企业的产能快速扩张将带来资金需求较大、生产良率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风险。具体而言,生产良率低于预期可能会损害盈利能力和收入创造能力。同时,质量控制弱于预期可能导致产品召回,从而对财务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并且是我们ESG框架下负责任生产风险的来源。影响这些企业的产品需求或其竞争环境的技术创新,也是未来5-10年的风险来源之一。
宁德时代将在维持全球领先地位的同时扩大产能
我们预计为支持产能扩大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扩张,宁德时代2023年和2024年的资本支出将增至人民币600亿元和660亿元左右。相比之下,公司2022年和2021年的支出分别为人民币482亿元和人民币438亿元。公司正在国内和德国、匈牙利等海外的现有和新工厂,以及与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产能。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汽集团)、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集团)均有合资企业。
我们预计2024年底宁德时代的电动汽车电池产能将从2022年底的390 GWh和2021年底的170 GWh增至800 GWh左右。
增加的产能令公司能够支持客户并满足全球市场对电动汽车电池的旺盛需求。
宁德时代的客户包括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汽集团,Baa3/稳定)、上汽集团、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吉利集团、宝马股份公司(宝马,A2/稳定)、大众汽车集团(A3/稳定)、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A2/稳定)、Stellantis N.V. (Baa2/稳定)和特斯拉公司(Baa3/稳定)。
LG新能源的产能增长将提高在北美的业务敞口
LG新能源的目标是2025年底将其电池总产能从2022年底的大约200 GWh提高到540 GWh,同时将同期北美的产能占比从7%提高到45%左右。这一强劲增长得到了2022年底385万亿韩元的大规模电池积压订单的支持,体现了积压订单自2020年底以来的150万亿韩元左右显著增长。
根据LG新能源的最新公告,公司计划在2023年将其资本支出增加50%以上,而2022年为6.3万亿韩元。鉴于该公司宏大的产能扩张计划,我们预计其资本支出至少在2025年之前将保持高位。
基于其较大产能和多元分布在韩国、中国、波兰和美国的生产设施,LG新能源建立了多元化的客户群。公司是大众汽车集团(A3/稳定)在欧洲市场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主要电池供应商。公司还和全球汽车制造企业建立了各种电动汽车电池合资关系,例如通用汽车公司(Baa2/稳定)、(Baa2/稳定)、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Baa1/正面)和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A3/稳定)。
SKI的产能至2025年将增长一倍以上
SKI正计划在匈牙利、中国和美国增加生产设施,2024年和2025年电动汽车电池产能将分别达到150 GWh和220 GWh左右或以上。2022年底,公司总产能已达88 GWh。为了实现其产能目标,公司计划在2023年共投资约10万亿韩元(电池业务占7万亿韩元),我们预计资本支出至少至2025年将保持高企。SKI的目标还包括在2024年实现电池业务营业利润转正,但这一潜在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
SKI的产能主要分布在韩国、中国、匈牙利和美国。公司还与福特汽车公司(福特,Ba2/稳定)和北汽集团成立了合资企业。SKI的主要客户包括现代汽车集团和福特。
到2028财年松下控股的产能将增长3到4倍
我们预计,松下控股将继续扩大其产能,以实现至2028财年(截至2029年3月31日)将电动汽车电池产量从2022财年的水平提高3到4倍的目标。
松下控股在堪萨斯州的新工厂计划于2025年3月开始大规模生产,这将令公司总产能增加30 GWh,加上日本的约12 GWh,总产能将达到80 GWh。虽然松下控股尚未宣布其他生产设施的选址和相关时间表,但我们认为美国仍将是该公司的一个关键市场,因为美国有利的市场形势和《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松下控股与特斯拉在美国的内华达超级工厂有合作关系,并与丰田汽车公司(A1/稳定)在电动汽车棱柱形电池方面进行合作。
我们认为多数企业将能够应对相关风险,因为这些企业拥有领先行业地位、良好的专业技能、通过投资合资企业与客户进行合作,以及顺畅的融资渠道。我们预计2023年和2024年,这些公司的电池总产能将达到约1,000 GWh和约1,400 GWh(图表6)。同时,这些企业的总资本支出将在这两年分别增至300亿美元和310亿美元左右(图表7)。


我们预计为支持上述产能扩张,2023-2024年4家受评企业的总调整后债务水平将上升(见图表8)。同时,我们预计这些企业的调整后EBITDA总额将增加,这与电动汽车电池产能和销售上升的趋势一致(图表9)。调整后EBITDA上升也反映了相对稳定或改善的盈利能力,因为这些公司受益于效率提升和更好的销售条件。



1.宁德时代、LG新能源和SKI的财年截至12月31日。松下控股的财年截至3月31日。本报告中,“年”代表截至12月31日的日历年,而“财年”代表截至3月31日的前12个月。我们使用松下控股财年采用财年的定义,即2021财年指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涉及四家受评企业的加总数据时,我们将时间重叠最多时期的相关数据进行加总。例如,宁德时代、LG新能源和SKI的2021年数据和松下控股的2021财年数据进行加总。
2.据SNE Research统计,以2022年销售的电动汽车电池容量衡量,4家受评企业跻身全球五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之列,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全球五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企业之一。
3.SKI从事电池业务的子公司SK On Co., Ltd.未上市。
4.https://www.lghomebattery.com.au/post/lg-energy-solution-to-have-6-year-access-to-nickel-and-cobalt-from-australian-mines
5.https://www.catl.com/en/news/922.html
此报告是于2023年04月17日发表的穆迪报告Auto Parts – Global:Strong electric-vehicle demand outweighs risks from raw materials, high investments的中文翻译本。(中文为翻译稿,如有出入,以英文为准)
本报告并非信用评级行动公告。对于本报告中涉及的任何信用评级,请参阅 https://ratings.moodys.com发行人/交易专页,了解最新评级行动信息和评级历史。
© 2023,穆迪公司 (Moody's Corporation)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 、Moody's Analytics, Inc.和/或其许可人及关联公司 (统称“穆迪”)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穆迪信用评级关联公司所发布的信用评级是他们对实体、信用承诺、债务或债务证券的相对未来信用风险的当前意见,穆迪出版的材料、产品、服务和信息 (统称 “出版物”) 可能包括该等当前意见。穆迪将信用风险定义为某实体可能无法履行其到期的合同财务义务的风险,以及在发生违约或损害事件时的预计财务损失。关于穆迪信用评级所指的合同财务义务的种类的信息请见相关的穆迪评级符号和定义出版物。信用评级并不针对任何其他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性风险、市场价值风险或价格波动。信用评级、非信用评估 (“评估”) 以及穆迪出版物中包括的其他意见并非对当前或历史事实的陈述。穆迪出版物也可能包括由 Moody's Analytics, Inc.和/或其关联公司发布的以量化模型为基础的信用风险预测以及相关的意见或评论。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及出版物并不构成或提供投资或财务建议,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及出版物亦非关于购买、出售或持有特定证券的推荐意见,也不能提供该等意见。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均不会评论某项投资是否适合任何特定投资者。穆迪发布信用评级、评估和其他意见及出版其出版物之时预期并理解每位投资者将以应有的谨慎态度自主研究和评估其考虑购买、持有或出售的每项证券。
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不适于零售投资者的使用,如零售投资者在做投资决定时使用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或出版物,将是草率且不合适的。如有疑问,您应与您的财务顾问或其他专业顾问联系。
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受法律 (包括但不限于版权法) 保护,未经穆迪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方式或途径对该等信息全部或部分进行复制或翻印、重新包装、进一步传播、传送、散布、分发或转售,或存储供日后任何上述目的使用。
任何人不得将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作为基于监管目的而定义的基准 (benchmark),亦不得以可能导致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 被视为基准的任何方式使用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
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系穆迪从其相信为准确和可靠的来源获得。然而,由于可能会出现人为或机械错误以及其他因素,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按“原样”提供,不附带任何形式的保证。穆迪会采取所有必要措施,使其在授予信用评级时采用的信息具备足够质量,并来自穆迪认为是可靠的来源,包括独立的第三方来源 (如适当) 。但穆迪并非审计机构,亦不能对评级过程或准备其出版物时收到的信息在每个情况下均独立地进行核实或确认。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因本文所载信息、或本文所载信息的使用或未能使用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任何间接、特殊、后果性或附带性损失或损害,穆迪及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和供应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即便穆迪或其任何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或供应商被事前告知该等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包括但不限于:(a) 任何当前或未来的利润损失或 (b) 因并非穆迪特定信用评级的评级对象的金融工具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因本文所载信息、或本文所载信息的使用或未能使用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直接或补偿性损失或损害,穆迪及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和供应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由穆迪或其任何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或供应商的疏忽 (为避免疑问,不包括法律规定不得排除的欺诈、故意不当作为或任何其他类型责任) 、或其控制范围内或超出其控制范围的偶发事件而导致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直接或补偿性损失或损害。
穆迪不以任何形式或方式对任何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或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适销性或特定用途适用性提供或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穆迪公司 (“MCO”) 全资拥有的信用评级子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谨此披露:多数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评级的债务证券 (包括公司债和市政债、债券、票据和商 业票据) 和优先股的发行人,在授予任何信用评级之前已同意向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支付 1,000 美元至约 5,000,000 美元不等的信用评级意见和服务费用。MCO及穆迪投资者服务亦执行政策及程序以便保持穆迪投资者服务信用评级及信用评级过程的独立性。关于 MCO 董事与被评级实体之间,及获穆迪投资者服务信用评级并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报告其在 MCO 持股 5% 以上的各实体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的信息每年会在www.moodys.com“投资者关系—公司治理—董事及股东关联政策”栏内刊登。
仅针对澳大利亚的额外条款:任何出版到澳大利亚的本文件均依据下述穆迪关联公司的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发布: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Pty Limited,澳大利亚商业注册号码 (ABN) :61 003 399 657,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号码 (AFSL) :336969;及/或 Moody's Analytics Australia Pty Ltd,澳大利亚商业注册号码 (ABN) :94 105 136 972,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号码 (AFSL) :383569 (视情形而定) 。本文件仅向2001年公司法 (Corporations Act 2001) 第761G条所定义的“批发客户”提供。如您继续在澳大利亚境内浏览本文件,即代表您向穆迪表示您为“批发客户”或代表“批发客户”浏览本文件,您或您代表的实体均不会直接或间接向2001年公司法 (Corporations Act 2001) 第761G条所定义的“零售客户”发布本文件或其内容。穆迪信用评级是针对发行人债务的信用度的意见,并非对零售投资者可获 取的发行人股票证券或任何形式的证券的意见。
仅针对日本的额外条款:Moody's Japan K.K. (“MJKK”) 是 Moody's Group Japan G.K.的全资信用评级子公司,而后者由穆迪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Moody's Overseas Holdings Inc.全资所有。Moody's SF Japan K.K. (“MSFJ”) 是 MJKK 的全资信用评级子公司。MSFJ不属于美国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 (“NRSRO”) 。因此,MSFJ授予的信用评级是非NRSRO信用评级。非 NRSRO信用评级由非NRSRO的实体授予,因而受评债务无资格享受美国法律项下的某些待遇。MJKK和MSFJ是日本金融服务厅注册的信用评级机构,其注册号分别为FSA Commissioner (Ratings) 2号和3号。
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谨此披露:多数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评级的债务证券 (包括公司债和市政债、债券、票据和商业票据) 和优先股的发行人,在授予任何信用评级之前已同意向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支付 125,000 日元至约 550,000,000 日元不等的信用评级意见和服务费用。
MJKK 和 MSFJ 亦执行相关政策及程序,以遵守日本监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