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 | 新冠疫情和医疗改革将会加速健康险业务模式的转变
扫码前往手机查看或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加速保险公司健康险策略的转变。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不仅促进了2020年健康险保费增长,也将加速中国医疗市场的改革和商业化进程,并提高消费者对于新健康服务模式的接受度。这些趋势将会推动各类健康险产品的需求和新的参与渠道。
更加商业化的医疗服务将会提升保险公司的业务实力,有助于缓解当前医疗卫生供应瓶颈和效率低下的状况。中国人口老龄化和收入增长将会提高优质医疗服务需求,从而吸引更多民营资本投资,商业保险公司所发挥的作用也将扩大。此外,数字渠道使用的增多可能也会带来更具创新性和差异化的产品设计。
新业务模式注重与保单持有人和服务提供商的互动。我们预计更多保险公司将会摒弃单纯的付款人传统模式,而更全面地整合医疗供应链,与投保人和医疗服务提供商直接沟通互动。两种常见的参与模式是直接投资 (保险公司直接投资或运营医疗服务) 和合作模式 (保险公司建立连接医疗价值链中合作伙伴的平台)。
这些参与模式对于提升保险公司的业务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以及额外服务来改善保单继续率、支持利润率。这些模式也会增强保险公司获取健康和行为数据的渠道以支持承保和产品开发。此外,这些模式可以为保险公司创造新的收入来源。随着医疗理赔的增加和激烈竞争可能会削弱传统健康险的承保利润率,上述积极影响将显得更为重要。
参与策略并不是没有风险。首先,健康险业务对于医疗费用通胀和发病率经验的变动较为敏感。其次,有关提供健康险产品的政府政策通常需满足多项社会目标,而不是确保承保盈利能力。参与模式的使用将会缓解但不会消除这些风险。第三,一些参与策略可能会招致高额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模式中保险公司需要在投资实体设施方面做出重大财务认缴。
扩大健康险业务将会成为未来3-5年中国保险公司信用状况的主要推动力。中国大型保险公司最新的财务业绩印证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健康险保单销售的增长势头。2020年上半年,尽管社交距离措施放缓了总保费增长,但多数上市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业务保费增长稳健。同时,上半年医疗赔付数量的下降也暂时提振了保险公司的承保业绩。

商业保险公司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直接风险敞口较小,原因是疫情相关的死亡率较低,而且国内商业健康险渗透率也较低,健康险仅占2020年6月底行业总保费的20%。地方政府和公共医疗保险基金也涵盖了大部分疫情相关治疗费用。此外,在社交距离措施之下很多人若非紧急的情况下不会去医院看病,因此现有健康险保单的索赔有所减少。
除了直接影响之外,新冠肺炎疫情将会推动中国医疗卫生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疫情的爆发提高了公众对于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认识,并且更接受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和接收医疗资源和服务。这些趋势将会加速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变。
中国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支持了健康险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居民收入增长,中国将面临可承受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需求的上升。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出当前医疗体系的薄弱环节,部分地区感染人数的激增给当地医疗设施造成沉重负担,由此将会进一步促进上述需求的增长。这种局面可能会加速未来几年中国医疗体系的转变,因为城镇化和收入的增长将会提高优质医疗服务需求,而目前这部分服务的供应不足 (图表2)。
中国当前的医疗卫生网络高度集中在主要城市数量相对较少的顶级医院中。三级医院被认为是质量最高的医院,是患者的优先之选,这类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8%,但门诊患者人数却占到一半 (图表2)1。
这种医疗资源高度分散并且分布不均的结构使得医疗供应链存在严重瓶颈,导致医疗服务质量和供应渠道不一致,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此外,住院治疗费用通常比社区或门诊的咨询或防治服务费用更高。
如何解决这些瓶颈仍将是未来3-5年的政策重点之一,商业保险公司也可以有所贡献。例如,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银保监会) 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的监管新规 (参见穆迪报告中国保险公司:长期医疗保险费率调整新规将提高定价灵活性,但风险仍然存在,2020年4月17日) 反映出监管部门致力于扩大某些医疗服务商业化空间的举措。新规规定了长期医疗保险产品的费率调整及其条件。国家医疗保障局也在2020年8月发布了一份有关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提高门诊保障水平的计划草案。


中国政府、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共同开展了一项题为健康中国;深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基于价值的优质服务提供体系的联合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全面改革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报告建议政府借助民间资本以增加对基层卫生服务的投资,使其承担医疗服务和公共健康教育和监测首要联络点的职能。
事实上,政府已经出台一些政策 (见附录图表11) 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于国内医疗领域。医疗服务商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为商业保险公司带来更多机遇和需求。
商业保险有望在支持中国医疗卫生支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医疗领域民间参与的增加将会推动责任共担机制向患者倾斜,从而提高商业保险需求。经合组织2020年医疗卫生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公共卫生支出约占其GDP的5%,虽然与发达经济体超过10%的水平相比这一比例较低,但这部分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2018年政府支出占到医疗卫生总支出的56%。过去十年中,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增速较名义GDP增速超出5-10个百分点。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若不深化医改,到2035年中国医疗卫生总支出 (包括社会医疗保险) 将升至GDP的9%左右2。因此,该组织预计民间资本将为中国未来医疗卫生支出的增长提供更大比例的资金,从而将提高商业保险在可持续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作用。

数字渠道和健康管理意识的提高将会推动创新性的产品设计
新冠肺炎疫情也带来了消费行为的持久变化,这为保险公司创造出新机遇。
首先,在疫情期间,受到社交距离措施的限制,更多患者转向在线诊疗和购买医疗用品。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卫健委属管医院2020年3月疫情高峰期的互联网诊疗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7倍。由于互联网医疗平台使用量激增,在线开方数量也增长了近10倍。

我们预计后疫情时代,因其便利性,转而使用互联网医疗平台问诊的趋势将得以延续,但速度会放缓。这将为保险公司带来新机遇,有助于其扩大客户影响、增强在医疗服务供应链中的作用以及部分缓解公共医疗系统长期存在的资源压力。
此次疫情还将增强公众对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的关注,并促进健康险产品的多样化。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将重点放在健康险细分市场中利润率较高的重疾险保单上,这些保单的结构通常是根据预先约定的疾病进行一次性赔付。然而,对更复杂产品的需求将增长,比如长期医疗险,这些产品可以减轻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等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长期经济负担。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健康问题从一般卫生条件缺乏导致的疾病转移到肥胖等问题上,上述几类疾病的数量有所增加 (见图表6和7)。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全面健康管理解决方案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经济补偿,保险公司需在产品设计上更加创新,并在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等多个方面扩大与投保人的沟通互动。


医疗体系的上述结构性变化为一些保险公司近年来主动管理投保人健康风险的新策略提供了基础。这些策略往往可以提高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医疗服务提供方或两者的沟通互动,使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控制承保风险并避免定价权受到削弱,这也与保险公司仅仅充当被保险人健康风险的被动接受者的行业主流模式截然不同。
到目前为止,这些参与模式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直接投资模式,即保险公司直接投资和运营医疗设施;另一种是合作模式,即建立平台连接医疗价值链中的不同合作伙伴。这些模式还鼓励开发积极实施健康管理的保险产品,例如奖励投保人对健康有益行为的产品。
许多国内保险公司已启动直接投资模式,建立了自己的健康投资管理公司或投资于医院或医疗中心 (见图表8)。
例如在投资自己的医疗保健或老年护理设施方面,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泰康人寿,保险财务实力评级A3/稳定) 是先行者。其他保险公司如新华保险和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阳光人寿,保险财务实力评级Baa1/稳定) 也投资或直接运营自己的医疗中心、诊所和医院。

一些外资保险公司没有直接投资医疗设施,而是采取合作模式,提供涵盖广泛的健康管理服务的平台。这些平台使保险公司能够与医疗保健服务商和消费类健康产品店家合作,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收取平台管理费和广告费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收入。
以友邦保险控股有限公司 (友邦保险,保险财务实力评级Aa2,发行人评级A2/稳定) 为例,其子公司友邦中国与微医控股有限公司 (微医) 于2018年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合作协议,友邦保险的客户可以优先享用微医的医疗健康服务。微医是一个拥有超过2亿注册用户的大型医疗解决方案平台,截至2019年底其医疗网络覆盖国内超过3,200家医院。友邦中国也在中国内地建立了自己的医疗网络,根据友邦保险2019年年报,该网络涵盖逾650家内资与外资医疗机构,为其福利计划下超过50万名注册会员提供直付服务。
另外,中信保诚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医疗平台和健康会员计划,以增强与投保人的互动。
内资保险公司中,太保寿险正在开发“保险+健康+退休”品牌的类似产品,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互动服务,并辅以可穿戴设备和医疗专家咨询。
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平安集团4,该集团追求以技术为中心、直接投资模式和合作模式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上市子公司平安好医生,其为寿险和和健康险业务个人客户提供从在线问诊、开药到健康管理等一系列服务。除了与医院和药店的合作之外5,该公司还聘用了1,800多名内部专业医疗人员,2020年上半年处理了8.25亿次在线问诊。平安好医生报告其在线医疗服务同比增长107%,占集团经营利润的0.9%,高于2019年上半年的0.5%。作为平安集团医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好医生是集团服务平安人寿、平安养老、平安健康个人客户的门户网站。平安好医生提供包括人工智能和医疗服务在内的资源,为集团医疗及健康服务提供方赋能。
另一个例子是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众安,保险财务实力评级Baa1/稳定),该公司2020年上半年健康险保费同比增长130%,远高于4%的行业平均财险保费增速。公司采用独家在线分销模式,并侧重健康险和电商消费相关业务6。
这些参与模式对于提升保险公司的业务实力具有重要作用,使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以及额外的增值服务来改善保单继续率、支持利润率。这些新模式还将保险公司整合进医疗服务供应链中,改善其用于完善承保和产品开发的健康和行为趋势新数据的获取途径。此外,在这些模式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运营医疗设施和在线平台获得新的收入来源。
这些优势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在后疫情时代,国内医疗费用通胀势头预计将会延续 (即使不加速的话)。即便在疫情爆发之前,商业保险公司已经面临着医疗费用通胀不断上升的压力,导致其理赔额增加、利润率收窄。根据各大保险公司的数据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人保寿险、阳光人寿、泰康人寿和太平人寿披露的2019年度理赔报告),医疗和重疾险理赔合计占其2019年理赔总额的73%,远高于其死亡理赔额18%的占比。公布2018-19年可比数据的保险公司 (平安人寿、新华保险和泰康人寿) 中,在理赔宗数大增的情况下,2019年医疗费用和重疾理赔总额分别增长56%和19% (见图表9)。如果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缺乏差异化,理赔的增加最终会侵蚀保险公司的利润率。此外,利润率压力也体现为2019年部分保险公司在激烈竞争之下新业务价值率的下滑 (见图表10)。


不过,各保险公司的参与策略在侧重点和执行方面差异较大,一些策略自身蕴含重大风险,这可能会削弱其信用优势。
首先,健康险业务对于医疗费用通胀和发病率经验的变动较为敏感。医疗资源市场动态变化、医疗技术的创新以及公众发病率变化经验都可能对保险公司的承保环境构成挑战。采用参与模式可缓解但不会消除此类风险。
其次,政府有关健康险产品提供的政策通常必须满足多个社会目标,而不是实现承保盈利。例如在韩国,健康险利润率正在收窄,因为保费的上涨受到监管上限的限制,同时医疗服务提供方也存在过度开药的现象。另外,由于日本监管机构对发病率进行了非常保守的压力测试,并要求保险公司用准备金而不是资本金覆盖这些压力损失,日本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产品 (一般称为第三部门保险产品) 一般拥有较高的承保利润率。该政策推高了此类产品的全行业保险费率 (请参阅穆迪报告Life insurers -Japan: 2020 outlook stable with core profit and capital strong despite low interest rates,2019年12月5日)。
第三,参与策略可能会招致高额投资,尤其是直接投资模式中保险公司需要在投资实体设施方面作出重大财务认缴。医院和养老院等医疗设施的直接投资成本高昂,运营收益低,投资 (房地产开发) 和维护 (雇用专业医务人员) 成本高。此类资产还面临着投资回收期长、房地产市场波动周期和监管风险,上述风险均可能在疫情后上升。
在资金和成本投入方面,合作模式的负担一般较轻,但需与商业伙伴进行强有力的合作并重新调整业务模式。此类合作潜在的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声誉甚至合规风险。


2.世界银行委托中国研究人员进行的“健康中国”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从2015年到2020年,一切如常将导致实际医疗支出每年增长9.4%,同期预计GDP将以每年6.5%的速度增长。预计GDP增速将放缓的2030-35年 (该研究用4.6%的年增长作为预测基础),医疗支出每年将增长7.5%。
3.该基金由中国政府管理,用于支付员工的医疗费用。 账户由个人工资和公司以固定比例出资。
4.请参阅Ping An Group's technology business drives franchise growth and benefits to insurance operations,2019年10月17日
5.截至2020年6月底,平安好医生与国内371个城市的3,700多家医院 (2,000家三级医院) 和超过111,000家药店合作。
6.请参阅Strong online capabilities underpin franchise strength but rising competition and large tech investments pose challenges,2019年7月6日
本报告并非信用评级行动公告。对于本报告中涉及的任何信用评级,请参阅www.moodys.com 发行人/实体专页上的评级索引,了解最新评级行动信息和评级历史。
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或其信用评级关联公司所发布的信用评级是穆迪对实体、信用承诺、债务或债务证券的相对未来信用风险的当前意见,穆迪出版的材料、产品、服务和信息(统称“出版物”)可能包括该等当前意见。穆迪投资者服务将信用风险定义为某实体可能无法履行其到期的合同财务义务的风险,以及在发生违约或损害事件时的预计财务损失。关于穆迪投资者服务信用评级所指的合同财务义务的种类的信息请见穆迪评级符号和定义出版物。信用评级并不针对任何其他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性风险、市场价值风险或价格波动。信用评级、非信用评估(“评估”)以及穆迪出版物中包括的其他意见并非对当前或历史事实的陈述。穆迪出版物也可能包括由Moody's Analytics, Inc和/或其关联公司发布的以量化模型为基础的信用风险预测以及相关的意见或评论。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及出版物并不构成或提供投资或财务建议,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及出版物亦非关于购买、出售或持有特定证券的推荐意见,也不能提供该等意见。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均不会评论某项投资是否适合任何特定投资者。穆迪发布信用评级、评估和其他意见及出版其出版物之时预期并理解每位投资者将以应有的谨慎态度自主研究和评估其考虑购买、持有或出售的每项证券。
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不适于零售投资者的使用,如零售投资者在做投资决定时使用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或出版物,将是草率且不合适的。如有疑问,您应与您的财务顾问或其他专业顾问联系。
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受法律 (包括但不限于版权法) 保护,未经穆迪事先书面许可,任何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方式或途径对该等信息全部或部分进行复制或翻印、重新包装、进一步传播、传送、散布、分发或转售,或存储供日后任何上述目的使用。
任何人不得将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作为基于监管目的而定义的基准 (benchmark),亦不得以可能导致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被视为基准的任何方式使用穆迪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和出版物。
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系穆迪从其相信为准确和可靠的来源获得。然而,由于可能会出现人为或机械错误以及其他因素,本文所载所有信息均按“原样”提供,不附带任何形式的保证。穆迪会采取所有必要措施,使其在授予信用评级时采用的信息具备足够质量,并来自穆迪认为是可靠的来源,包括独立的第三方来源 (如适当) 。但穆迪并非审计机构,亦不能对评级过程或准备其出版物时收到的信息在每个情况下均独立地进行核实或确认。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因本文所载信息、或本文所载信息的使用或未能使用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任何间接、特殊、后果性或附带性损失或损害,穆迪及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和供应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即便穆迪或其任何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或供应商被事前告知该等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包括但不限于: (a) 任何当前或未来的利润损失或 (b) 因并非穆迪特定信用评级的评级对象的金融工具引起的任何损失或损害。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就因本文所载信息、或本文所载信息的使用或未能使用而引起的或与之相关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直接或补偿性损失或损害,穆迪及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和供应商均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由穆迪或其任何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员工、代理、代表、许可人或供应商的疏忽 (为避免疑问,不包括法律规定不得排除的欺诈、故意不当作为或任何其他类型责任) 、或其控制范围内或超出其控制范围的偶发事件而导致的任何个人或实体的直接或补偿性损失或损害。
穆迪不以任何形式或方式对任何信用评级、评估、其他意见或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适销性或特定用途适用性提供或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穆迪公司 (“MCO”) 全资拥有的信用评级子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谨此披露:多数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评级的债务证券 (包括公司债和市政债、债券、票据和商业票据) 和优先股的发行人,在授予任何信用评级之前已同意向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支付1,000美元至约 2,700,000美元不等的信用评级意见和服务费用。MCO及穆迪投资者服务亦执行政策及程序以便保持穆迪投资者服务信用评级及信用评级过程的独立性。关于MCO董事与被评级实体之间,及获穆迪投资者服务信用评级并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开报告其在MCO持股5% 以上的各实体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的信息每年会在www.moodys.com“投资者关系—公司治理—董事及股东关联政策”栏内刊登。
仅针对澳大利亚的额外条款:任何出版到澳大利亚的本文件均依据下述穆迪关联公司的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发布: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Pty Limited,澳大利亚商业注册号码 (ABN) :61 003 399 657,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号码 (AFSL) :336969;及/或Moody's Analytics Australia Pty Ltd,澳大利亚商业注册号码 (ABN) :94 105 136 972,澳大利亚金融服务牌照号码 (AFSL) :383569 (视情形而定) 。本文件仅向2001年公司法 (Corporations Act 2001) 第761G条所定义的“批发客户”提供。如您继续在澳大利亚境内浏览本文件,即代表您向穆迪表示您为“批发客户”或代表“批发客户”浏览本文件,您或您代表的实体均不会直接或间接向2001年公司法 (Corporations Act 2001) 第761G条所定义的“零售客户”发布本文件或其内容。穆迪信用评级是针对发行人债务的信用度的意见,并非对零售投资者可获取的发行人股票证券或任何形式的证券的意见。
仅针对日本的额外条款:Moody's Japan K.K. (“MJKK”) 是Moody's Group Japan G.K.的全资信用评级子公司,而后者由穆迪公司的全资子公司Moody's Overseas Holdings Inc.全资所有。Moody's SF Japan K.K. (“MSFJ”) 是MJKK的全资信用评级子公司。MSFJ不属于美国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 (“NRSRO”) 。因此,MSFJ授予的信用评级是非NRSRO信用评级。非NRSRO信用评级由非NRSRO的实体授予,因而受评债务无资格享受美国法律项下的某些待遇。MJKK和MSFJ是日本金融服务厅注册的信用评级机构,其注册号分别为FSA Commissioner (Ratings) 2号和3号。
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谨此披露:多数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评级的债务证券 (包括公司债和市政债、债券、票据和商业票据) 和优先股的发行人,在授予任何信用评级之前已同意向MJKK或MSFJ (视情形而定) 支付125,000日元至约250,000,000日元不等的信用评级意见和服务费用。
MJKK和MSFJ亦执行相关政策及程序,以遵守日本监管要求。